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名称: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
所属技术领域: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
依 托 单 位: 东北大学
主 管 部 门: 教育部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6年组建,2011年通过立项建设验收。中心依托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家“985”材料与冶金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在特殊钢特种冶金技术与装备、特殊钢常规流程冶炼工艺技术、特殊钢连铸工艺技术与装备、特殊钢品种开发与制备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
中心现有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在内的固定研究人员60人。外聘研发人员21人,国际合作专家11人。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辽宁省劳模工作室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支,东北大学重点创新团队2支。中心拥有包括特殊钢冶金热模拟试验平台、连铸试验平台以及沈抚示范区东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中心面积3.49万平方米,设备总资产10048万元。
评估期间,中心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13项,重大工程项目51项,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12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4项,专利许可总收益1477.5余万元,业务经费总计3.39亿元,依托单位及省市对中心建设投入4992万,中心总经费达3.89亿元;制定国际标准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高水平论文2000余篇。在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特殊钢常规流程冶炼超高洁净度控制技术、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特殊高合金钢品种冶炼及连铸关键技术、系列特殊钢品种和关键制备技术、全废钢连续预热-连续加料智能电弧炉-直接轧制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研究成果获东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心主要负责人为第一完成人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9项。
评估期间,中心充分发挥在特殊钢冶金领域的技术优势,承接工程化、产业化项目,推动特殊钢冶金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实现该领域191项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值2.25亿元。
中心积极参与了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和钢铁冶金二级学科的相关学科建设工作,包括钢铁冶金学科方向凝练与教授委员会建设、本科生教学方案修订与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学位和招生工作等,支撑了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新增了智能冶金专业。
评估期间,共培养博士后24名,研究生74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35名,硕士研究生610名,向行业输送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多篇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多人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和东北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同时,积极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家级科技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获得全国冶金院校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特等奖、全国冶金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炼钢仿真实训一等奖、大学生工艺流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赛创业计划特等奖等诸多奖励。
中心围绕特殊钢先进冶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近5年来中心承办、协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7次,国内学术会议37次。中心大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特聘专家、客座教授,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助力中心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中心建设以来,毕业生大多成为本单位和行业的骨干,培养出一大批包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山西最大民营企业董事长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中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特殊钢冶金技术与装备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对促进我国冶金行业发展,特别是东北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